找到相关内容1707篇,用时20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漫谈“四依四不依”

    修佛法所凭依四项基本原则,来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学习佛法,以免误入歧途。这就是“四依四不依”——依法不依人、依义不依语、依了不依不了和依智不依识。如能了解“四依四不依”内涵,就会正确处理在学习佛法...。也有一些人误解藏传佛教依止善知识,认为凡自己上师所说都是如法,即使明显错误也不敢正视,使得正法清流,渐至浑浊。   或说既然不依人,为什么藏传佛教特别重视依止上师呢?其实并不矛盾。《大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85785656.html
  • 略论《中论》与《阿含经》关系

    略论《中论》与《阿含经》关系  陈佾  《中论》最终论证对象是《般若经》思想。  尽管《中论》以《阿含经》教义为对象,但其广义引申大乘空,已不同于  《阿含经》原始空。  《中论》...。  所以,与其说“《中论》为《阿含》之通论”,倒不如说“《中论》是《般若经》之通论,而《般若经》是直通《阿含经》”,这样来得自然、恰当些。(4)   笔者非常认同蓝氏看法,可参看拙著《龙树...

    陈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14065661.html
  • 关于自诠说与一切诠说问题

    继续地谈一下。那就是前头已经谈了,也就是要由意?识中诠说来悟入。而不是……这要抵制普通自诠说,就是我们人类自然?一种诠说办法,就是安立办法。要抵制这个,怎么抵制呢?就把它名跟?、自性跟差别都还原成分别。就把这些名、都还原它不能是真正安立?,只能是假安立。 这个在我们大乘佛法里头,它讲诠说时候,就跟所谓世间诠说就形成对立,就形成一个意识中诠说。过去只是说是眼睛看东西,或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3045665.html
  • 我对「看」反省——见山非山,见水非水

    心」与「物」本来就是不可分别啊!「心」与「物」既然不可分,又叫什么「心」和「物」?这是随俗称法,又称俗「心」和「物」。   在佛法里,俗「物」名之「尘境」,指山河大地、声音、颜色……等有形有相外境;而分别这些「尘境」心念则是俗「心」 ,亦名之为「六尘缘影」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一切妄想、妄念分别皆属之。俗「心」和「物」所共有特色是,它们都是生灭...

    陈昌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31341732.html
  • “万劫不复”与“劫后余生”——从佛经“劫”谈起

    中国,造成汉语各层面变化,时间词“劫”产生就是一个例子。 “劫”本来有“抢夺”、“威逼”之义,佛经用“劫”翻译kalpa,表“大时” ,后来,“劫”又产生“灾难”。  本文除了描述借词“劫”... “劫”是一个上古就有词汇,随著佛教传人中国, “劫”意义发生了变化,产生前所未见位。首先,先来看看当今词典解释,分别是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和《汉语大词典》。  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第5版)将...

    高婉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2363771.html
  • 四部宗义要略(四)

    轮回》一书,此虽为通俗著作,唯介绍四宗部轮回学说尚不苟且,读者可以参考,则对敦珠法王此文自当更容易了解。   二   印度大乘佛教最重要思想,为如来藏思想,此即究竟中观,亦即不二法门,或称文殊师利...波罗蜜多,般若有不同层次(笔者写过一篇《诸宗般若差别》,即对这问题略有说明),如来藏则实为深层次般若。   所以就广义而言,亦可说如来藏思想等同般若。了大中观,即以如来藏思想对应成派以下诸宗作抉择,...

    敦珠法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0962109.html
  • 佛家思想与现代世界经济

    佛家思想与现代世界经济  刘楚华  歌隆为著名法国经济学家暨佛学思想家,著有十多部社会科学专论。一九八二年出版“快乐与自由——佛家真与现代世界”,他说: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不过是他技艺,佛教才是他...佛学之间有互相补足之处,两者同样是改善现代世界命运基本要素。  首先看“幸福论”所追求快乐问题。经济学所关注,即使不是直接涉及“快乐”,至少是关乎物质制造问题。至于佛教基本是“苦”寂灭,也...

    刘楚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75464401.html
  • 略论法相与唯识义异同

    略论法相与唯识义异同  胡晓光  印度大乘佛教共有两轮,一是般若中观空宗,二是瑜伽唯识有宗,中观与唯识在研究对象事物时,各自取向不同,中观侧重于对事物普遍本质规定阐释,唯识侧重于对事物特殊...相宗。性是不变、体义、本质:相是现象。本质与现象是事物存在辩证统一两方面,本不可分。说中观从性上立宗,说唯识从相上立宗是不符合逻辑。印度佛教义学都是在认识论这个层面立说,不同于中国佛教...

    胡晓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14765667.html
  • 关于感恩名言警句

    饰舌、酗酒或其他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恶德还要厉害。 ——英国谚语   37、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,是不能得救。——希腊谚语   38、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,忘恩负是品行中最不好。  ——英国谚语   39、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,忘恩负原本卑鄙一部分。 ——雨果   40、蜜蜂从花中啜蜜,离开时营营道谢。浮夸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。     ——泰戈尔   41、慈善...

    佚名

    |孝亲|感恩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2/17411032462.html
  • 空与佛性

    根基。所以空和佛性好像有所同,又有所不同;问题是经典上明言二者都是佛陀亲口说出,既说空是第一义谛(最高真实,)却又说空是下了(解说不完全),佛性才是了,身为佛教徒我们,应该如何遵循呢?...空与佛性  文/黄国清  图/开印法师  “空”与“佛性”是同一?还是相异?相信大部份佛教徒是很难说个明白。空去除了一切执著,不肯定任何常恒实存自性,龙树菩萨用不生、不灭、不常、不断、不一...

    黄国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84765471.html